纪念抗战胜利76周年——中国三农发展里程碑:大生产运动

2021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6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到来前夕,全国人民收到了另一份“惊喜”: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在9月2日上午举行,109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1226件遗物,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终于在这一天回到祖国。如今,山河已无恙,英雄,祖国接你们回家!

为抗日战争反法西斯年代和抗美援朝时期无数为民族解放与祖国安全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致敬!
绝处逢生!中共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
抗日战争并非简单的军事战,而是中华民族的一次总体战。除了军队、武器、战略战术上的较量,经济上的较量也左右着战争最终的走向。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根据地受到双面打击:前有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和“扫荡”,后有国民政府从1940年开始对边区政府进行封锁、围剿。抗日民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困难,粮食,被服,装备等物资经费的极度短缺,让八路军的后勤保障任务十分艰巨,困难重重。“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建设成为抗战根据地的首要工作。
1942年底,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抗日民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陕甘宁边区抗日民根据地军民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克服思想,自然环境等诸多困难开展了南泥湾、槐树庄、大风川等地的屯田大生产运动。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经过3年奋战,在缺乏生产资金和生产工具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把南泥湾变成了“陕北江南”,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

1942年,八路军部队开荒
在中共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初步成效。并且工商业与农业发展并进,使得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对战争起到了促进作用。资料显示,1937年,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收入是52.63万元法币,1941年,财政收入为1960.51万元法币,1942年达34887.5万元法币。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使解放区克服了严重的物质困难,粉碎了敌、伪、顽的封锁,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密切了党政军民关系,树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经济工作干部。
“大生产运动”中国三农发展的里程碑
在全国农业展览馆“百年伟业 三农华章——农业农村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三农发展与中国红色革命密不可分。从中国共产党建党到新中国成立飞速发展,我们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全面呈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从翻身得解放、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到脱贫奔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进行的不懈探索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奋斗精神,担当历史使命!
“精神为主人,形骸为屋舍;主人渐贫穷,屋舍亦颓谢。”一个民族只有从精神上站起来、强起来,才永不颓谢、不可战胜。伟大的抗战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宝库,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纪念抗战,缅怀英烈,就是要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就是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使之转化为强军兴军的决心意志和生动实践,转化为加快推进军事变革的思想共识和实际行动,全面提高能打仗、打胜仗的过硬本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