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大会实录1-刘年艳:加快推动传统茶业转型升级
        刘年艳,经济学硕士,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处长。在2014年9月16-19日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2014茶业大会上发表的题为加快推动传统茶业转型升级,创建可持续发展现代茶业的演讲。2014茶业大会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期间举办,由农业部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主办,北京京港环球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承办。


迎接新时代,抓住新机遇---加快推动传统茶业转型升级
 
一、加快传统茶业转型升级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首先,供给市场加快变化。
国内市场:茶叶总体供大于求,传统产品积压日益严重。零售与批发市场全面萎缩。由于“散、乱、小、低”的发展态势没有根本改变,产品类同,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规模化、标准化茶园快速发展,与地方各级茶业龙头企业发展相结合,我国茶业发展呈现区域与区域、企业与企业、产品与产品多层级低层次的竞争态势,茶业整体效益不断下降。
全球市场:传统产茶区生产结构性调整加快,特别是印度、斯里兰卡等传统红茶产区,也在加快对传统红茶的功能性创新,与此同时,大力发展中低档绿茶。由于传统茶产区以中低档茶为主,机械化作业成本低,由此对我国茶叶全球化市场的巩固与发展造成巨大竞争压力。
 
其次,需求市场变化加速。
从消费结构来看,国内传统的茉莉花茶继续减少,红茶稳定,花草茶高速发展,乌龙茶、黑茶少有增长。网络消费的发展正在颠覆传统的销售方式,功能性消费、个性化消费、时尚化消费加快发展,呈现消费区域特色化、特定人群化发展态势。供给与需求结构性矛盾继续加大。产业整体效益整体下降。
世界茶叶市场:一是总量增长;二是结构加快变化,绿茶需求增长较快,红茶消费在减少,花草茶及复合性功能茶在加快增长,特种茶如铁观音、黑茶等稳中有增。由于全球市场终端消费的变化及网络化的发展,茶叶经营呈现少量,多品种,零售化及时尚化发展趋势。
 
第三、茶业经营政策及外部环境的整体变化。
1、出口资质要求越来越多。目前,我国茶叶出口需要出口基地认证、出口企业认证、经营出口经营许可认证等多种认证。要求所有出口产品都必须是出口基地的产品。
2、各种检测需要在原产地。在我国,各地的情况不一,受技术、行政管理的约束,大部分新型茶产区并不具备建立出口检测中心的条件,所以,往往是,有资质的企业没有市场,有市场的企业没有资质。出口时间长,跨度大。这种管理体制,不适应全球市场需求发展的新形势,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茶叶企业国际市场的开拓。
3、国际壁垒呈现新特点。由于茶业其本质是食品,出口涉及多边贸易,茶叶的技术壁垒从本质上说是与多边贸易相联系的,主要是壁垒多,检测严格,变化快,进口国的针对性强等等。这些特点给我国茶叶出口带来巨大风险。
 
二、转型升级就是要创建现代茶产业,实现中国茶业梦。
(一)现代茶业是大茶业。要求茶园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市场对象化,呈现大生产、规模化、大市场产业组织形式。
 
(二)现代茶业是市场导向性茶业。首先是确定市场对象,分析市场对象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以对象的需要为出发点,依据市场的变化来组织生产。采取的是从市场到生产,资源为市场服务的发展路径。
 
(三)现代茶业是差异性茶业。由于现代茶业是面向人群市场的,不同的人群千差万别,需求也不一样,其生产的组织方式、产品形态、流通方式也不一样。
 
(四)现代茶业是关链增长性产业。市场化推动专业分工,生产增长的同时,服务产业如生产性服务、流通性服务等同步增长。茶业的发展建立在科学构建茶业与自然环境、茶业与农村社区、茶业与产业资源、茶业与产业工人、茶业与茶农、茶业与政府、茶业与消费者、茶业与产业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的基础上。通过茶业的发展,促进各产业利益相关者得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五)现代茶业是全球性茶业。现代茶业从市场的需求出发来组织生产。由此,产品形态由市场的需求来决定;产品的市场规模取决于人群的需求规模;产品市场建立在区域市场基础上,由区域化构成一体化全球市场。现代茶业一切的生产组织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全球市场的需要。
 
(六)现代茶业是大流通茶业。首先,现代流通体系是独立于生产而服务于生产环节的产业门类。它不是企业自产自销的从属性的销售机构。更不能等同于一个生产企业的销售部,是与茶生产相关链的流通产业。“为卖者卖,为买者买”。“为生产企业拓展区域市场服务,为区域市场的需求服务”。其次,由于是独立的新型产业,体现现代特征,以新技术的应用为手段,真正实现现代技术如网络技术与传统流通方式的有机结合。第三,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实现产业化。
 
(七)现代茶业是多元化茶业。其发展是建立在产业资源的多元化、产业主体的企业化、产品形态功能化与品牌化、科技创新市场化、产业生态与产业集群化、市场业态多元化及支撑体系之上的。现代茶业的快速发展是通过人才、资本、土地、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综合支撑来实现的。
 
三、以茶产业整体创新为核心,推动传统茶业转型升级。
(一)推动资源创新,建立多元性茶业。
首先,跳出单一传统的茶资源形态,推动茶资源的多元化,拓展非茶之茶新资源。茶资源的多元化创新,促进茶产业的多元化延展。
其次,培植和开发茶产业的多功能性资源,在发挥传统茶产业传统茶产品功能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其文化性、旅游资源性,创制新型茶产业。对茶业发展来说,必须加快创建茶资源中心,搞好茶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创新工作。
 
(二)推动产品创新,建立现代市场性茶业。
第一,跳出单一产品形态,促进由单一形态到多元化产品形态转变。现代市场需求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随着全球化与人们需求的变化,人们越来越追求时尚化,功能化,方便化,安全化等等,单一的产品形态不仅难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了茶产业整体创新。
第二,跳出传统茶叶分类,推动产品向新资源产品延展。如花草茶,养生茶,果味花果茶,水果茶等等,加快丰富传统茶的分类,为茶产业的创新开辟新前景。
第三,跳出单一茶叶功能,按喝、吃、用、玩的功能化的需求,创制新产业,开发新产品。打破传统单一茶叶不断追求形状完善非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向综合方向发展。“色、香、味、形相统一,根、茎、叶、花、果相结合”。
 
(三)推动营销创新,建立现代流通性茶业。
首先,拓展区域市场服务,为区域市场的需求服务。按照流通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发展现代茶流通。
其次,创建以新技术的应用为手段,现代技术如网络技术与传统流通方式的有机结合的新流通产业。
第三,实现茶流通产业化运营。强化流通产业的市场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的准确定位为基础,实施品牌化及流通服务产品化运营。
 
(四)推动市场创新,建立全球性茶业。
第一,变区域定位为对象需求的市场定位,打破国际国内、省际省内的区域界线,实现全球市场一体化。
第二,依据茶叶生产为主体的生产性市场,茶叶消费为主体的消费性市场的市场性质不同,制定茶业产品与配套技术供给的发展战略。
第三,加快构建全球性的龙头市场,以龙头市场为中心,推动全国一体化的统一的市场体系建设。
第四,加快抢占全球茶业制高点,构建全球茶业服务市场。
 
(五)推动消费创新,建立现代生活性茶业。茶叶消费与人们的生活及文化体验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行为,正在由被动消费向主动消费,门店消费向网络消费转型。消费内容也正在由传统的解渴,向吃、用、玩多功能化消费转变,追求品牌化、功能化、时尚化。消费理念,由满足消费向创造消费的转变。要推动传统茶业转型升级,必须顺应消费的变化趋势,不断创新消费行为、消费内容与消费方式。
 
(六)推动机制创新,创建可持续性茶业。
首先,构建产业发展新机制。以市场对茶业需要为动力,以资源的多元化与茶产业多功能化为基础,构建市场化的茶业发展新机制。重点是跳出单一的生产业态,促进由单一生产业态向茶业发展形态多元化、产业业态多元化发展。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业态,推进茶业关链性增长的产业发展新机制的形成。
其次,围绕构建农户、企业、政府三者的利益关系,加快创新产业化模式。立足于调动三个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户的生产主体、企业的经营主体、政府的政策主体作用。
 
(七)推动公共服务创新,创建服务产业化茶业。
首先,大力发展现代茶业服务产业。重点是围绕茶园建设及生产加工,大力开展生产性服务,创新茶流通方式,发展现代流通性服务,促进服务体系产业化。
其次,加快创新政府的公共政策服务机制。运用市场机制,立足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四、迎接新时代,抓住新机遇。
(一)迎接全球化,抓住新机遇。
1、全球茶业中心向原产地转移。加快创建全球性市场与现代服务体系。创建全球化的茶业服务体系,要求搞好顶层设计,明确功能定位,创新现代服务。
2、全球茶业转型升级。全球茶业新的资源产品化,产品多元化需要,正在创造巨大的科技与技术创新市场。
3、确立三大市场的经营战略。第一,创新以生产为主体的生产性市场的经营,组织技术产品与设备的全球供给;第二,创新以消费为主体的消费性市场的经营,组织新茶产品及配套产品与设施的全球供给;第三,构建推动全球茶业转型升级的茶产业服务体系,组织信息及咨询服务的全球供给。
 
(二)迎接网络化,抓住新机遇。
1、网络化推动流通体系创新。借助网络技术,创建体验销售与网络销售相结合的区域市场。实现服务区域客户,服务企业进入区域市场的发展战略。
2、网络化推动传统茶业企业的再造。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再造。
 
(三)迎接市场化,抓住新机遇。
1、以资源多元化创新促进新产业创制。开辟新型茶业资源,创新新型产品形态。
2、以产业多功能化创新促进新产业创制。产品功能,原料功能,休闲功能,生态功能多元化。
3、以市场化创新,创建区域性技术与产品创新平台。构建市场+创新+区域性生产企业+基地的产业化模式,提升区域茶产业经营能力。
 
(四)迎接服务高端化,抓住新机遇。
1、信息服务产业。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2、产品升级服务。产品设计、工艺创新设计等的需要。
3、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区域功能设计。
 

热门活动
秘书处
联系电话:010-82106330
电子邮箱:fapc@fapccapiac.org.cn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质标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