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茶园”的智慧农业实践

  在贺源村海拔500多米的茶山上,茶农李志艳正在除草。

  李志艳说:“我是隔壁高陂村人,我这么大年纪还能每天挣100多块钱,好开心。”说完,就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我就靠这个“一亩茶园”挣钱,供两个孩子上学,老公有时也帮着做,以前养猪种田,种个20亩田累死了,这比种田轻松,收入还高。”记者问:“这里茶园是否打药?”今年47岁的河源村人方红珍不假思索地说:“我们这里不打药,用黄板杀虫,人工抓虫”。

  60岁的金兰兰是贺源村出了名的困难户,老伴身体不好,不能干活,原来种2-3亩粮田,养三四头猪,还要借钱过日子;金兰兰说:“现在在茶园干活,一年收入一万多元,收入增加了,不用借钱了,生活也好多了,干得也很开心。”

  47岁的金来娇,两口子都是贺源人,见了记者,金来娇说:“老公在‘一亩茶园’管茶山,一年收入一万多块,我在‘一亩茶园’干农活,一年也能赚一万多块,两人加起来三万多块。现在我们不用外出打工,有活干干活,没活干就在家,既可以照顾家,又能增加收入。”

  “一亩茶园”带动了当地茶产业经营理念和生产方式的转变

  8月10日,记者在资溪一亩茶园有限公司会客厅墙壁上看到一个大屏幕,上面各个茶园环境一览无余。“‘一亩茶园’的会员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可通过网络随时了解和掌握茶园生产、茶叶加工的情况。”工作人员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点击鼠标,视频画面不断变化,茶园动静一清二楚,刚才记者在茶山采访的情景也历历在目。在大山深处有这样一座现代化茶园,让人惊喜。

  赵沙鸥说:“以前来江西投资茶业的老板,大都只考虑企业效益,不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致使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破坏,自从‘一亩茶园’进驻资溪以来,不仅带动了茶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带动了农民增收。”

  资溪县嵩市镇党委书记朱平江介绍道,原来两家本地茶厂,标准没有这么高,管理相对粗放,“一亩茶园”精耕细作,底肥是从内蒙古锡林格勒拉过来的牛羊粪;“一亩茶园”带动了农民增收,现在在家的大都是妇女,采茶、除草、施肥、修剪、生物防控,让这些原来闲在家的人有了收入,人均增收5000元,拉动了镇里周边人的人均收入,做工的平均增收1.5万元以上;全是有机种植,保护了环境,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一亩茶园”采取“会员制”,会员定期来茶山体验,带动了旅游产业发展,会员大都是企业家,与企业家近距离接触,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热门活动
秘书处
联系电话:010-82106330
电子邮箱:fapc@fapccapiac.org.cn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质标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