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1日,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功能农产品委员会主办,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营养标准专家委员会支持的【富硒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和立项建议研讨会研讨会】在线上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富硒相关机构、院校的专家,与全国富硒主产区的主管部门代表,企业代表等三百余人齐聚线上会议,围绕富硒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和立项展开研讨。
在富硒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和立项建议研讨会研讨会上,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功能农产品专家委员会富硒专家工作组委员赵桂慎以《关于我国富硒农业标准的几点建议》为题,做了主旨报告。

赵桂慎教授开场为我们介绍了目前全世界和中国的营养现状,中国仍是缺硒人口大国,并且给出了2002年至今的国内平均每天的微量元素摄入量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微量元素摄入正在逐渐提升。与之息息相关的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已经进入4.0时代,人们饮食结构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微量元素摄入有积极的影响。

赵桂慎教授提到,2020年12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编写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发布,报告显示: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在持续改善,但存在膳食结构不合理、超重和肥胖、特定人群微量营养素缺乏等一些突出的营养问题,我国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癌症及肥胖率呈现出上升趋势。
赵桂慎教授在第二部分带来了目前国内涉硒标准现状,指出现有国家标准:35项,其中涉硒农产品和食品标准12项;现有行业标准:86项,其中涉硒农产品和食品标准6项;现有地方标准:125项,包括农产品及食品硒含量分类标准、单品富硒标准以及富硒食品标签等;

赵桂慎教授还介绍了现有涉硒标准的主要进展,同时也指出了现阶涉硒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 各类标准之间兼容性有待提升:如GB/T 22499-2008富硒稻谷和GB 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 硒含量标准领先,硒形态标准滞后:如日本等已禁止硒酸钠和亚硒酸钠等无机硒在饲料和食品中应用;
- 检测方法标准滞后于产品标准:大多数农产品和食品标准涉及总硒,研发低成本高效率的有机硒、纳米硒形态检测方法并制订相关标准;
- 标准多,但体系不够完备,缺乏立项逻辑。
赵桂慎教授针对富硒农业标准给出了几点建议。
- 厘清制定富硒标准的目标:至少60微克/天,理想值100-150微克/天;
- 选好富硒产品的农业载体:以“6+N”日常生鲜农产品为主,6(稻谷、小麦、玉米、肉类-猪-牛-羊-鸡-水产品、鸡蛋、牛奶)+N(其他特色农产品和食品等),强调硒的生物转化过程,以简捷方便,安全高效低成本为首要原则;
- 提高富硒农产品硒含量标准并设上限;
- 单独制订富硒初级农产品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国家标准或者纳入GB28050并与加工食品加以区分;
- 建好涉硒标准链。

注:本文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功能农产品委员会整理发布,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