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标准研讨会丨桃源县:坚持标准化建设,打造全国生态富硒功能农业基地

10月11日,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功能农产品委员会主办,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营养标准专家委员会支持的【富硒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和立项建议研讨会研讨会】在线上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富硒相关机构、院校的专家,与全国富硒主产区的主管部门代表,企业代表等三百余人齐聚线上会议,围绕富硒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和立项展开研讨。


桃源县富硒功能农业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县农副产品和富硒健康食品加工产业专项小组副组长王加庆以《坚持标准化建设,打造全国生态富硒功能农业基地》为题做了主旨报告,为大家介绍了桃源县坚持富硒功能农业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关于富硒功能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建议。

桃源县坚持富硒功能农业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王加庆副组长介绍到,近些年来,桃源县围绕“奋斗新三年,挺近十强县”、“市域副中心,现代新桃源”的奋斗目标,立足天然硒资源优势,特定富硒功能农业标准化发展纲要。把发展富硒特色农业产业作为产业兴县三年行动计划的九大产业之一、县域经济发展“五个一”战略之一,努力打造全国生态富硒农业基地。

一、澄清硒资源底子

2014年中科院绘制了桃源全县土壤硒含量标准化图谱,调查报告显示,桃源县土壤硒含量大于每公斤0.4毫克共330万亩,占桃源县国土面积的51%,且桃源县土壤含硒量平均值为每公斤0.73毫克。

二、广泛征求意见,制定桃源县富硒功能农业发展的标准化规划


形成了“以富硒稻米为龙头,以富硒茶业、功能油品为重点,以富硒果蔬、蜂蜜、黑猪、肉牛、蛋鸡、红薯、黄菊、葛根等为特色”的“1-2-N”产业体系;形成了以桃源县富硒功能农业产业园为中心,以北部稻米、南部茶叶、东部果蔬、西部杂粮、中部油茶为产业集群的“1+5”富硒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架构。

三、强化科学研究,探索富硒农业生产技术的标准化规程

桃源县从98年开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全县各企业、基地共获得专利70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使用新型专利52项、外观专利3项,64项成产技术规程被省质监局发布为湖南省地方标准。特别是“土壤富硒+生物转硒”综合补硒技术,在全国同类地区形成一定优势,各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设院士工作站,教授工作站等平台,加强重要课题研究和科技攻关。2020年,由易学斌博士全力支持与指导的“多矿物质营养米”研发成功,极大推动了桃源富硒功能农业的转型升级。

四、严格质量要求,建立富硒农产品质量标准监管体系


一方面生产基地形成了标准化管理体系。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施肥、统一防病、统一技术、统一质量“五统一”的标准开展生产;另一方面职能部门形成严格的监管体系。做到硒含量达标,有害物质残留不超标。


2017年与湖南省富硒生物产业协会制定了《湖南省富硒农产品团体标准》;2018年《湖南省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桃源,2019年桃源县作为国家认监委进行富硒农产品认证试点单位之一。2020年又印发了《“桃源富硒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试行)》。

五、实施标准化生产,开发了一批富硒功能产品


截止目前,桃源全县发展富硒产业基地67个,基地面积50多万亩,42家企业参与富硒农产品开发,现已开发26类、83种、206款产品,涉硒产业由最初的稻、油、茶、果,扩展到黄菊、红薯、蜂蜜、禽蛋、食用菌等产业,据初步统计2020年产值达50亿元。

六、紧盯国家标准化战略,打响了一批富硒产品品牌


近5年,桃源先后获得全国性荣誉83项,连续三次获评“中国十大富硒之乡”,2017年获评全国唯一的“中国硒乡”和“中国富硒稻米之乡”称号,2020年获批“全国富硒农业示范基地”和“功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目前桃源已形成“中国硒乡·硒旺桃源”公共地域品牌,“桃花源·硒湘汇”公共会展品牌、“桃源富硒”公共产品品牌,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湖南省著名商标22个,“三品一标”认证70个,“湖南老字号”3个。

七、打开市场瓶颈,推出了一组标准化营销战略


一方面推出了实体营销和平台营销相结合的模式。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一、二线城市建立了展销实体店或形象展示店,同时与海尔云厨、中粮我买网、京东生鲜、步步高超市等大型电商平台建立了购销关系。另一方面举办“一节一会”。每年举办“红茶节”和“硒博会”,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举办四届,有效的扩大了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拓展产品的销售渠道。

八、坚持科学补硒,完善了一套标准化产业兴农模式


第一分类建基地模式。一个基地连接一批同业农户,一批同业农户建立一个标准化合作组织,一个标准化合作组织挂靠一个骨干企业,一个骨干企业对接一群实力商家,执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操作,对基地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精准扶贫模式。企业与农户挂靠,试行订单农业,助力贫困农户成功脱贫。


第三健康扶贫模式。让农民自觉补硒,餐桌补硒,实行“2112”科学补硒工程,提倡农户种植2亩富硒农作物,养殖一群富硒牲畜,种植养生菜园,种植一片果园等。此模式已经推广到桃源县300多个村,

桃源县关于富硒功能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建议


目前,我国富硒功能农业产业呈现快速、蓬勃发展态势,但是也存在一哄而上,标准不统一、互动协作不足等现象,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要保持清醒头脑,注意规范引导,注重后劲培育,各地要想硒资源变硒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王加庆副组长建议在标准化建设上做好以下六件事。


一提高战略站位

各硒产业发展地区和行业协会要定位高远,把发展硒产业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紧密结合起来,作为健康产业、富民产业和朝阳产业来打造,共同推动硒产业上升成为省级战略甚至国家战略,有效解决好当前存在的标准、政策、资金等系列问题。


二构建标准化体系

因为没有健全的标准体系,硒产品市场乱象丛生,推进硒产业标准化建设迫在眉睫。各地区要积极推动出台富硒产品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实现全国富硒产品质量标准的统一。同时,要强化质量监管,建立质量溯源管理体系和产品认证体系。


三强化科研支撑

科研是硒产业标准化建设真正的短板所在。首先是要做好硒资源的科学调查,掌握本地硒资源的底子,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其次,要加强基础科研,把与硒相关的学术问题说清楚,加强对功能的研究、实证的考察、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为产业做好基础理论支撑,三十要加强对应用技术的研究,加强对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攻关,汇集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打造标准化产业链

所谓标准化产业链,就是严格按照富硒标准生产技术规程,由种植与养殖、生产与加工、贸易与营销、仓储与物流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完整产业系统。同时,要着力向中高档进军,针对不同人群发展个性化高端硒产品,减少资源消耗,提高硒利用价值,促进经济效益提升。


五做好富硒标准的科普宣传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对硒的认识误区。要推进硒科普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工厂,实行科普宣传全覆盖。科普一定要客观科学,不能乱说,不得人云亦云,要有公信力。内容要包括对硒元素、硒产业以及硒与人体健康等各个方面。


注:本文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功能农产品委员会整理发布,转载请标明出处。

热门活动
秘书处
联系电话:010-82106330
电子邮箱:fapc@fapccapiac.org.cn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质标所